7月29日晚10点,铜仁市松桃自治县民族文化产业街贵银庄,灯火通明。庄主龙松通过抖音直播间,3小时就拿下4万多元的订单。76岁的老银匠龙根主竖起大拇指:“龙松,咱们的银匠战,还没结束!”
龙根主、龙松,一个“40后”,一个“80后”,都是松桃的头号银匠代表。但在制作苗族银饰本事上,彼此却互相“不服输”。
13年前,在政府的张罗下,两人一起把店开到县城的民族文化产业街,两个门店相距不足百米。
一个传统锻造手艺经验足,一个新品设计受欢迎……两人时常在苗族银饰生意上“暗暗较劲”,在民族文化传承的“大舞台”比学赶超。十多年来,“十佳工匠”“能工巧匠”“最佳创意奖”……两个小小的门店,各自赛得了许多奖状证书。
“打银要靠功夫深,把传统手艺练好比什么都重要。”“老将”龙根主做了50多年银匠,在传统打银工艺上颇有优势。
起初,凭借多年的好口碑和精湛手艺,龙根主实体店生意搞得“风生水起”,率先注册了“火连纯银”商标,打造规范化苗族银饰加工作坊,制作传统凤冠、项圈、八宝、披肩、手镯等苗族首饰。一路披荆斩棘,龙根主接到了松桃自治县成立60周年县庆银饰礼品定制的大单,几乎承包了县内婚嫁的银饰订单,还有重庆秀山、湖南花垣等地的订单。
从赶“转转场”接散活,到名牌手工作坊,龙根主的生意在本地越做越大,名气越来越响。
而隔壁,2008年才大学毕业的龙松,刚开启银匠事业不足5年。为打磨手艺,提升产品质量,龙松经常到龙根主那里求教。
生于银匠世家,龙松从小十分喜欢这门手艺,天资聪颖的他还在上小学时就完成了首件作品。善观察勤思考,龙松很早就意识到传统银饰样式和产品用途单一,销售上比较被动。大学期间,他特意选学设计专业,就是为了自主创新,设计出不同的银饰工艺品,丰富传统银饰产品。
“传统手艺是根,一头要向下扎根传承,另一头也要向上展枝创新。”面对行业新生态,年轻的龙松有不一样的发展理念。
这些年,龙松大胆尝试创新,打造差异化银饰产品,银制茶壶餐具、新中式手镯……高大魁梧的汉子干起精细的手工活毫不逊色。同时,夫妻俩还尝试电商销售,每天在自家贵银庄门店搞直播、拍视频。
龙根主并不看好龙松那些“花里胡哨”,每次路过贵银庄,总爱玩笑道:“小龙,今天又玩什么新花样?”
2024年,龙松瞄准旅游市场新需求,创新银制产品,迈入新赛道。
简约大气的银手镯,精致的银耳环、发簪,充满寓意的银碗、银杯、银壶……借助电商之力,龙松不仅把这些精美的银饰工艺品卖到北京、上海、广东、福建等地,还跨境卖到美国、韩国等国外市场,年销售额近200万元。银庄的生意有了起色,门店扩大了3倍,带动了10余人就业,龙松成了松桃银饰行业的后起之秀。
“现在不能简单地卖产品,而是要卖设计,卖品质。比如,广东和福建喜欢‘时来运转’茶壶,年轻人喜欢潮玩摆件。”龙松说,根据不同地区、不同客户需求,他会提供个性化定制的银制工艺品。
两个月前,为了拓展销售渠道,满头白发的龙根主想试试电商,便找到龙松帮忙。经过学习和观察,本来对电商持怀疑态度的龙根主终于相信,小手机也能连起大市场。
“抱团聚力,取长补短,与时俱进,我们才能做大做强松桃苗族银饰产业。”龙松说。
“你说得对,新产品要求新工艺,品质不能丢,我们联合起来,让传统手艺造出新花样。”
盛夏的深夜里,“40后”老龙和“80后”小龙逐渐达成共识:在直播平台传播银饰技艺和文化,立足客户需求订单制作银饰。
煅烧、捶打、拉丝……现在,松桃县城民族文化产业街上,两家苗族银饰门店里的“叮叮当当”的敲打声,正通过手机直播传递到全国各地,传统银饰手艺不但吸引了众多粉丝,银饰的销路也越来越广。(记者 吴采丽)